我家中的小王子是十分揀飲擇食之徒,揀擇到連喝湯也不要吃湯渣。中湯倒還可以,但到喝西湯時也不吃湯中之食物便太浪費了!結果,我們兩老費了不少唇舌向他解說,那些是“湯料”,而不是“湯渣”,他才肯吃下。一時之間,令我想到,中湯與西湯不論在煮法或原則上,原來是有很大分別的。
首先,在湯的定義上,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湯的定義是“將食材用火力煲上一段時間,令食材之精華儘量溶於水中”,然後只要水而湯料則棄之不要。但西方人“湯”的定義,只是“流質的食物”而已。
香港人對西湯之謬誤有
①西式套餐一定有湯
中國人無湯不歡,很自然,會將同樣觀念套於外國餐上。在香港,幾乎所有西式套餐一定有配湯。但其實,湯在西餐中,只是頭盤中,與沙律並列之其中一項選擇,西方人晚餐不一定是要喝湯的。
②港式西餐的湯不是紅湯(羅宋湯)便是白湯(忌廉湯)
但其實,西方人是以白湯為主的。因西方盛產牛乳,若以牛乳入饌,忌廉湯便是最直接的食物。而紅湯中之羅宋湯,據我以前所看過之文章,其實是源於東歐俄羅斯及烏克蘭一帶。因當地天氣寒冷,農民家中之火爐需要長時間點燃火爐來為房子保暖。為充分利用火力,人們會在火爐上掛上一鍋萬年湯。材料是以農家之日常菜為主,如紅蘿蔔、蕃茄、薯仔、洋蔥、紅菜頭等。(如看過西諺“石頭湯”的故事應會明白一二)然後再演變成今日之羅宋湯。
而另一道紅湯,港人稱為意大利菜湯之 Minestrone,其實是一窩將各種蔬菜及紅腰豆,用茄湯煮成之濃雜燴(Stew)。它用料甚豐,可以吃飽人,所以並不太算是湯。我在香港喝到的Minestrone,除了在酒店自助餐中提供的是夠濃外,在港式餐廳中所供應的實在太稀,與我在歐洲喝到的大有出入。但其實在西方世界,兩款紅湯均不是太流行。
在紅白湯以外,西方還有牛肉清湯Consommé,但在香港卻較為少見。
說回來在亞洲,我們的近鄰,日本,雖然飲食文化與中國極為相近,但在“湯”之文化上,與我們中湯卻相去甚遠(日文中之“湯”字,相其實是熱水之意)。
日本湯中,最夠火候的,竟然是湯麵之湯頭。以乎,日本人太喜愛湯麵了,以致他們將精神都集中到湯麵之湯頭上。雖然我在日本溫泉旅店之料理中亦嚐過美味之龍蝦湯、蜆仔湯及蟹湯等,但畢竟只是少數。而另一款最有名之河豚湯,只在河豚祭時才有供應。基本上,日本是並不流行老火湯的。而日本人最常喝之麵豉湯(味噌汁),我老是覺得像一碗熱飲多於是一豌湯。
但外國人心中之中國湯又是如何的?很抱歉,外國人對中國湯之知識極之微薄。在歐美,專做洋人生意之中餐館主要賣2種湯 1)蔥花蛋花湯 2)酸辣湯,豪一點的話,還有魚翅湯。其他湯?恕無供應。
所以,中式湯在世界上被其他國家之人之認知仍十分有限,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為中式湯廣為推廣,讓我們前人之心血結晶可以在世界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