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年前當我在楓葉國遊學時,初時我是寄居於我表哥家。有一天我的表嫂回家時十分興奮,她說在家附近開了家港式麵包店,今後她可以食回她小時候的滋味了。
我看看她買回來之麵包,不外是我們香港常見之麵包,如雞尾包,菠蘿包,椰絲奶油包,豆沙包之類。那時,年青的我,並不知道有”港式麵包"這回事,以為香港的西式麵包是與外國是同一樣的。
"加拿大人不都是吃這些麵包的?"我好奇的問。
"不,加拿大的麵包味道好淡,又沒有餡,怎及香港的麵包好吃。”表嫂這樣回答。
在隨後的日子,我在超市,大學餐廳見遍了不同之美式麵包,由鹹的、甜的、大件頭的、長條的、與香港常見的大相逕庭。但他們與港式麵包之最大分別,就是沒有餡料。
當然,加拿大人並是只吃白麵包的,在大學餐廳內有大量夾有不同餡料之麵包出售,包括各種火腿或凍肉、芝士、生菜、蕃茄、或酸瓜等。餡料是食用時才加進包內的。
那麼,為什麼外國人不製作有餡的麵包?
某一次北歐之旅,與瑞典友人Hans談起麵包的話題,Hans說他家是自己烘焙麵包供家人食用。由於每次搓麵團均頗費工夫,他們是每隔數天才焗一次,每次均烤焗數天之份量。
"你會不會將餡餅之類的餡料放進麵包內做有餡麵包?"我問
"不,我們的麵包是要擺放數天的,若太濕的話就不耐放不易保存。但我們會加入乾果及果仁增添風味。"
那為什麼香港人會製作出有餡的麵包的?
我將我的記憶推前至70年代,那時香港並無今日那些新式麵包蛋糕店,西式麵包主要是在中式禮餅餅家出售。他們之產品除了傳統之嫁女餅外,還有月餅及其他中式糕餅,如合桃酥、雞仔餅、老婆餅之類,全因是只有這些餅家才擁有焗爐。當西方麵包流入時,很自然由他們承接。
要這些從未接觸過西方文化之製餅師傅製作西式麵包,他們便自然將製作中式糕餅之技藝投入麵包中。如將合桃酥之酥皮放在包頂上便成了菠蘿包,或將各種中式餡料,如蓮蓉,紅豆沙,椰蓉等放進麵包內,而創製出一系列港式Fusion麵包。
當中式嫁女餅陸續被西式餅咭取代時,這些餅家便全面轉型為蛋糕麵包店。另一方面,為迎合香港急速之城市節奏,西式麵包已成了香港新一代快速早餐之選項,加速了麵包市場之發展。
有競爭就有進步,90年代西日文化之融入,麵包之餡料亦變得多樣化,如吞拿魚,芝士,粟米,肉鬆,咖哩…..逐漸形成了今日港式麵包系統之模樣,在食品世界中獨創一格,在全世界有香港人居住之地區綻放光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