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附近有一家由本地人所開設之日本餐廳。有一次,我與家人前往午餐,叫了幾款普通定食,如天婦羅、鰻魚飯等。到上枱時,主菜配菜及味噌汁等俱全,
但老覺得缺了點東西。一想,哦!原來是欠了碟漬物,日本人日常餐食不可或缺之小配菜。
我亦留意鄰枱,發現其他食客之定食也是沒有配上漬物。我不知道店主是他不知道日本定食是要配上漬物的,或可能他覺得反正大多數本地食客都不懂得欣賞,為節省成本而省略了。總之,欠缺了漬物之定食對我這一餐來說是有欠完美,有點像吃“假日本餐”的感覺。
我想,是否香港人對日本料理中之漬物文化並不了解,才會犯出此錯誤。隨後的日子,我光顧過其他日本料理,只有約半數的是有漬物提供,但並非全都是正宗。有些是配用中式酸薑、中式酸瓜、簥頭,有些是配用韓國泡菜,總之就是不忠於原著。
說日本是漬物之國食實不為過,到過日本之朋友都會留意到,在日本各大百貨公司地庫內之美食部,漬物種類之多簡直嚇人。基本上任何日本出產之蔬菜都會製成漬物,日本各縣市均有自家獨特之土產漬物;不同時令有不同特產,但最常用的都是蘿蔔。這也是為何在二次大戰時,日本人被罵“蘿蔔頭”,因他們的軍糧是以漬蘿蔔配白飯為主。
看過一些文章,日本在古時之飲食是十分刻苦,故在夏天趁有新鮮蔬菜供應時,便會將蔬菜用鹽醋浸漬以便保存,然後用以餸飯。到了近代,日本才有大量之肉類及其他食物作主糧,無須再以漬物送飯。但漬物之傳統一直流傳下來,轉化為輔餐之小食。
與日本之友人談起,他表示幾乎所有山菜與及海藻,均可製成漬物。更講究者,不同之食物,因味道濃淡之別,漬物更要有不同之配搭。有些高級料理店更是自行醃製自家之漬物,令其味道與其主餐配合得更完美。
我不是日本人,故對漬物之學問無法深究。但回想到香港日本料理店對漬物之忽視,不知日本人來到幫襯時會有何感想?我也明白使用正式日本漬物之成本是稍高,但一般日式餐廳之收費也是比其他餐廳為高,為何連這點點成本也要省?若真的需要節省的話,何不索性自己學懂怎樣浸漬!
這現象,令我想起小時候國文讀過之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這篇文章面世少說也有近一百年,但“差不多先生”之幽靈仍然住在大部份中國人之心中。香港之廚師在學習日本料理時,大多在學懂了主菜烹調後便自覺滿師而停止再學,其他細節往往被忽略了。肯學懂全套日式飲食文化之香港日廚實在只有少數。
學師,要學滿全套,才可精益求精。只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的廚師能烹製出連日本人也讚好的日本料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