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ime:17 Second
三文治是港式茶餐廳必備之食物,但其實有沒有人留意到,港式三文治與西方之三文治,不論是構造或是進餐方式,均相去甚遠。
三文治起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傳說中熱愛橋牌的三文治伯爵因為不想因進餐耗用了玩橋牌的時間,故吩咐待從將麵包夾住肉片,使他可以一面打橋牌時一併進食,在發明了三文治之同時,更是掀起了西方快餐的序幕。
但其實,中外三文治之最大的分野是在三文治所用之麵包及三文治一詞之定義,港式三文治,其實是源自英國,是用方包切片,再夾入肉片而成。
但西方三文治之定義其實是使用任何兩塊麵包夾住肉類,麥當勞及Deli France所賣的夾肉包原本之稱呼均是三文治,但可能港式三文治之狹義解釋流傳太廣,以致這兩家國際級之餐館在港已不敢用〝三文治〞這詞來稱呼他們之食物,而只能稱之含糊地稱之為“包”。
西方三文治用的麵包種類甚多,除了麥當勞之圓形包外,更多是長條棒狀包,如法式棒包”Baguette”,目的是便於手持進食。在歐洲,由南到北所用之麵包的變化甚大,軟硬黑白均有,視乎當地流行之麵包種類。
其次是份量及餡料,港式三文治之餡料以火腿及雞蛋為主,且更只是薄薄的一兩片,在西方人眼中簡直寒酸。如前面所述,三文治其實是一份快捷的正餐,(通常是午餐,定位與日式便當或港式飯盒相若)。所以,基本上是將整份午餐之肉,菜.芝士等,用麵包夾起來吃,份量充足,與港式早餐或下午茶之輕薄相去甚遠。
香港貴為世界級都會,我們之觀念亦要與世界接軌,以後我們往世界連鎖快餐店點餐時可以說"一份漢堡牛肉三文治,唔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