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茶餐廳的早餐餐牌上,幾乎間間例牌一定有的一道主菜,就是火腿湯通粉;亦會是其他款式,如餐肉蛋通粉,或者是牛肉湯通。總之,在香港的茶餐廳,通粉是要放湯煮的。
但是,這道港式湯通粉,在外國是沒有的。那麼,考考你,外國人是怎樣煮通心粉的?
想不到?可以提提你,在酒店自助餐中,在那類食品中可以找到通粉?若再想不到,那我便告訴你,便是沙律。
沙律?相信很多人會感到很奇怪。難怪,因香港人對沙律的定義已收狹至薯仔雜果沙律而不知有其他。但實情是外國人對沙律之定義是“將一些碎蔬菜伴以酸甜汁,亦可混以小型粉麵或芝士粒”。而意大利粉家族中之小型分子,如通心粉,蜆殼粉,星星粉等,通通都是製造沙律之材料。在沙律以外,我也吃過如白汁焗通粉一類用忌廉汁調製之食品,但不算太流行。
想當年,當本地餐館開始接觸意大利粉這類西方粉麵時,他們只會想到的只是如何用中式烹調方式來處理。中國人煮食觀念中並沒有沙律這回事,故他們不會依從西式將之製成沙律。而中式粉麵一般煮法不外炒或放湯,但通心粉這小粒子似乎不太適合作炒粉,於是最流行之煮法便是放湯。再者,通心粉內之中空位置吸了湯汁,亦十分滋味。再加上西式配料如火腿,西式雜菜等以強化其西餐形象,便成了今天香港人吃通心粉之典型(我也曾考慮製作一道XO醬炒通粉,但家中各人沒有人願意做白老鼠,只好作罷)。
湯通粉這本地化之西餐本來應算化外之作,但當本港出售之快熟通心粉是附上即溶上湯粉時,(外國所售之即食通心粉是附沙律醬或芝士汁的)也即是承認了港式上湯通粉之正式地位。
假如你請一名意大利人吃一道十分精美之港式湯粉,然後再問他好不好吃,相信他不會說不。但假若你問他會不會向他的同鄉推介時,相信他不一定會。始終,對於歐美人士而言,上湯通粉是離經叛道的異化西餐,是難以進入西方主流的。
但假如你可以煮得比他媽媽煮的還要好吃,他可能會改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