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我與年輕同事Henry 往德國公幹,這次是Henry第二次去歐洲,故對歐洲事物仍很陌生。
一天,我們在一家很道地的餐廳午餐,我點了份Meat Loaf配麵包之午餐。
"這是甚麼?"Henry 對我的 Meat Loaf 很好奇。
"這是Meat Loaf,亦即是未入罐的午餐肉"
"與午餐肉很相似,但又有點不同,我可不以可以試試吃"
我切了一少片Meat Loaf給他試食
"與午餐肉真的很相似,但又鬆軟得多,比罐頭午餐肉好吃"
"當然,這是新鮮烤好的,新鮮的自然比罐頭的好吃"
"那為甚麼Meat Loaf會叫做午餐肉的?"Henry 有點疑惑
一下子,我也被這小子的問題考起,唯有向 Google 大神求教。於是,我們將午餐肉之前世今世都查了出來。
Meat Loaf 其實是歐洲一種十分古老及平民化之食物,主要流行於歐洲中北部,如德國,奧地利,瑞士一帶。其起源不外是不想浪費,在屠宰家畜後,將骨頭上之餘肉刮下來絞碎,再烤焗而成。亦會混以雞蛋、麵包糠、薯蓉、芝士等其他材料,創製出不同之味道及口感。
在大航海時代,Meat Loaf隨著新移民到了新大陸。
在1930年代後期,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後,市民消費力薄弱。於是有食品公司將Meat Loaf製成罐頭,名為SPAM,是為廉價肉類之另類選擇。
起初SPAM只是流行於北美地區。但在二次大戰時,罐頭Meat Loaf因為無需冷藏,易於保存及運輸,亦無需烹煮,一開罐便可食用,因此被美軍選作為軍糧中之肉類供應。隨後,跟著美軍之駐防而流通世界各地。
因罐頭 Meat Loaf主要是用於午餐時夾麵包食用,"Luncheon Meat 午餐肉"之名亦隨之而起,逐步取代了原本之名稱。
戰後,中國的食品工廠生產了大量價廉物美之午餐肉供港,成為了庶民美食,更是大眾市民加餸之恩物。
午餐肉更流入茶餐廳成為主要食材,有創意之香港廚師將午餐肉創製出餐蛋麵、餐蛋飯、午餐肉炒飯、餐蛋治、等眾多港式午餐肉美食。
其他國家也不逞多讓,沖繩有涼瓜午餐肉炒蛋、餐肉壽司、韓國有部隊鍋。而當法國人將Meat Loaf 帶來亞洲時,在越南更有自家版本之Meat Loaf – 扎肉是也。
"你說起來,札肉真的與Meat Loaf 頗為相似"Henry 也表認同
Meat Loaf 在歐洲很多地方均可吃到,如一般之小Café、快餐店、百貨公司頂樓之餐廳、或售賣香腸火腿之食品店,有時在香港之自助餐亦有供應。
"其實,西方食物很多都是源自歐洲。來歐遊時,不妨去發掘一下更多食物的前生,這才是旅遊的真諦"
是日金句:
缺乏自信時,我們會相信很多不真實的事情;充滿自信時,我們懷疑很多真實的事。(德國諺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一個 Like 吧,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