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小弟在楓葉國遊學時,我所居住那個小城之中式餐館主要是傳統之中式酒家,但我等小輩鮮有光顧,因往酒家開餐始終消費高及氣氛較拘謹,而正式西餐,亦因口味有別,亦較少光顧。
可是,有一年開了一間港式茶餐廳,這對我們這一群遊子來說是一大喜訊。一來,在我們懶得煮飯的時候,多了間經濟飯堂可選;而在閒來亦多了個吹水聚腳之好去處。而這時,我發現到港式茶餐廳的確是與別不同。
某年,因工作關係而多了去上海,有一次友人帶了我往港式茶餐廳午膳。我很奇怪,因商業午膳是很少往茶餐廳這類較平民化的地方。但他表示,港式茶餐廳在上海新開了很多家,一點也不低級。是現時上海趕時髦之年輕人喜愛光顧之餐館。
在隨後的日子,我在上海及北京光顧了數間不同風格的港式茶餐廳。基本上他們都是典型港式西餐之昇級版,既比香港街坊式茶餐廳更高檔,但又比正式之西餐廳相宜,而餐點類別亦較富中國口味。而這正正是中國這個閉關甚久之大國在趕著與國際接軌時,在飲食文化之與西方連接之最佳橋樑。
這引起我我好奇,1)在茶餐在香港之前身是些甚麼類型之餐館? 2)在外國,相同定位的又是那些餐廳?
基本上,中西合壁之茶餐廳是“茶室”與“餐廳”兩者之合體。
問題1的答案不難找,茶餐廳之前身是舊式之小型茶館/飯店,他們既可提供一日三餐不同之餐食,在餐與餐之間之空檔亦能提供優質飲品(名茶)及優美之小點心,及提供場地供人們作悠閒聊天之所。今日在舊區如深水埗及西環,及新界之小村鎮仍有少量這類小茶樓留存。
想當年西式餐廳開始在香港出現時,自然會引起本地餐飲業人士加以模仿。很自然,小飯店之經營者會在其現有之型式上與市場定位上加以西化。正因西餐又時髦又高檔,更可賣得好價錢,何樂而不為!不懂得煮西餐?冇問題,只選些易煮的,或來個中西合壁Fusion,索性自行創作,西餐中煮。反正街坊食客分不出甚麼是正宗不正宗;於是,港式茶餐廳就此誕生。
至於在外國是否有相同市場定位之餐廳?這問題比較難解答。
首先,與港式茶餐廳最接近的可算是美式 Road Side Deli.,這些在美國住宅區隨處可見之小餐廳,可以提供較經濟之一日三餐,但他在“茶室”之功能則較弱,因為美國亦有不少咖啡室提供茶室之功能。
在歐洲,情況相若,有不少之小型廉價餐廳,在各大火車站之附近均可隨處可見。可是,他們只是提供廉價餐點(午及晚餐,因早餐多由麵包店提供)而不具備“茶室”之功能。另一方面,歐洲街頭大大少少之咖啡店能為疲憊之路客加油,但他們可沒有正餐供應。稍為相近是巴黎之路邊餐廳,他們同時俱備“茶室”與“餐廳”之功能。可是他們之價格極不親民,不若港式茶餐廳般大眾化。
在日本,情況更複雜。稍為相近的是居酒屋,因他們同具提供聊天之環境及提供小食及正餐;但他們一般消費稍高及正餐之供應較弱。此外,日本亦有只提供名茶及日式和果子之日式茶屋。最後,街上更有數之不盡之麵店、食堂等等提供廉價正餐於大眾。
由此可見,港式餐廳的確是十分獨特及具相當高之市場功能。可惜的是他“混血兒”之身份令他難登大雅之堂。現今在外國,除了華人社區外,茶餐廳難有生存空間。希望有朝一日港式茶餐廳能大放異彩,將港式飲食文化向世界推廣。